觀念的再次釐清
如果說念佛法門的重點是在得「念佛三昧」,而不是求往生淨土的話,這樣講會不會很奇怪呢?其實不然。從念佛法門的提出以來,它不僅適用於求生西方淨土,也適用於止觀的修學,同時,也適用於得三昧禪定的目標。所以念佛法門的提出,不是專為修彌陀淨土而已。
在佛陀時代及部派佛教時代就有念佛法門了,也就是「念佛三昧」。不同之處,只是在修學上所緣的對象(緣哪一尊佛)不同,因為彌陀法門的因緣殊勝,所以我們往往都以阿彌陀佛為所緣而來修學。因此,換句話說:各位若是想要往生西方淨土,必需要先得「念佛三昧」才有可能往生。《彌陀經》講:「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」,這個「一心不亂」其實就是三昧的意思,當你能夠一心不亂、清清楚楚、正念分明的時候才能夠往生。所以,我們要先釐清這個法門的重點。
複習重點溫故知新
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明年,我們共修的重點,是要慢慢的帶領大家,學習怎麼去修「念佛三昧」。在前二次的開示中有告訴各位:第一個次第的步驟是要先「覺知」。所以當大家開始共修的時候,就要先把注意力往內攝,收攝在你念佛的音聲上,收攝在佛號的音聲上。若是誦經,就收攝在經文中,去專注、去念、去思惟,要懂得經文的意思。
在繞佛的時候,要把我們上一次教的方法拿出來用。什麼方法、怎麼用呢?就是要去「覺知」自己的音聲——從丹田透過口腔出來的氣(震動)。甚至念佛時,去「覺知」每一個字跟每一個字之間的距離、長短,知道這個佛號音聲的出跟入、長跟短,甚至知道每一個字跟每一個字的間隔距離是多少。
然後,在這個「覺知」當中,甚至可以感受到自己身心的變化:是比較沉穩還是更急躁?至於為什麼會急躁、為什麼會沉穩的原因我們都很清楚、了了分明。但是在這裡不用去思惟及分別,不要想:「為什麼這麼急躁?是不是有什麼事情發生?」這樣想時,你的念頭就跑掉了。只要去「覺知」,以佛號為所緣即可。以佛號為所緣之後,它讓我們產生的每個身心狀態都要很清楚。這就是念佛法門的第一步。
唯有「覺知」之後,才能夠藉著這個「覺知」,讓我們的心「內住」在所緣上,這也就是「九住心」的第一住——「內住」。所以「念佛三昧」的修得,還是要透過「九住心」的次第。
這是「念佛三昧」的第一個次第:把心「內住」進來。「內住」之後還要保持「續住」,用什麼方法能夠「內住」又「續住」呢?就是「覺知」。所以各位的注意力要強而有力的去注意自己的音聲。當然,因為是共修,所以有時候你會發現你還聽得到別人的音聲。那沒有關係,但是要讓自己音聲可以在當中產生和諧,這也是必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結語
念佛法門的共修是透過大眾的凝聚力,讓自己的心慢慢地內攝,當收攝起來時,就變成一個強而有力的覺知力量,大家不妨練習做做看。如果每一次開示都講授新的內容,大家很容易就將以前所學過的忘記了,因此我們要常常複習之前所教過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