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念佛開示》(10)

主講法師

見岸法師

  在前幾次的開示中,關於所教授「如何保持覺知、如何對治散亂昏沉、如何讓身心達到平衡……」,這些都是念佛法門的方法跟技巧。修念佛法門最重要的前提,就是要對這個法門具有高度的信心跟好樂。如何建立信心呢?首先,必須要了解這個法門的殊勝。

念佛法門的探源

  關於念佛法門,是《阿含經》中「六念法門」的其中一項。南傳巴利藏,則以浣頭、浣身、浣衣、磨鏡、煉金等五喻,比喻修佛隨念、法隨念、僧隨念、戒隨念、天隨念──五隨念的,能心離染污而得清淨。就是:若有比丘在修道時信心不足、恐懼感強烈、感到茫然的時候,佛陀就會教他念佛,此時念佛是憶念佛的功德、佛的智慧及佛的慈悲。因此,在憶念的過程當中,內心就會自然平靜下來。而且,透過憶念可以讓心保持專注及平等性。

  在佛世時,比丘們每天與佛陀生活在一起,容易感受、體會到佛陀的慈悲與智慧,因此,對佛陀產生一種尊崇、尊重之心。所以在憶念佛功德的過程當中,可以快速的調伏妄念、恐懼或是茫然。因此,當內心可以「一念淨信」的時候,這時依「佛隨念」的法門,就可以達到「近行定」。在達到「近行定」之後,就可以透過思惟無常、無我、苦、空的真理,從觀慧而斷除我執證初果。所以「佛隨念」的法門,是修習止的「業處」。

瞭解念佛法門的殊勝

  在明瞭「佛隨念」這個法門的由來之後,大家對念佛法門要有信心。因為念佛法門有其殊勝的一面,是什麼呢?眾所週知,凡夫眾生的心容易脆弱、容易茫然、容易有無依無靠的感覺,尤其是當生活中有種種苦迫出現時;無論是生老病死苦,還是諸事不順遂、人情世故不理想,或是對環境無法掌控、對自己無法觀照;種種的怨憎會、愛別離,都是讓我們感到苦迫的事情。此時,如果有一根浮木讓我們抓著,我們就不會沉到生死大海當中。就像航行海中的船隻看到燈塔;迷失在森林中的人,看到一棟溫暖的小木屋。

建立念佛法門的信心

  因此,我們對佛陀、對菩薩也要生起相同的感情跟信心。當我們有堅定的信心時,念佛就很容易憶念起佛的功德、智慧與慈悲。對於佛的事蹟、種種示現以及教化眾生的過程,我們平常要多做了解及認知,把它當成是我們日常的聞思功課,並從中去體會——佛陀是如何慈憫眾生、佛陀為什麼能具足大悲智慧,裨使從聞思的功課當中,讓我們對佛的功德產生信心、產生好樂。這時,念佛的心情就會強而有力、念茲在茲。

念佛法門的正知見

  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同樣的道理。不要認為阿彌陀佛只是代表極樂世界的教主而已,其實「阿彌陀」三字,代表了所有十方如來的功德、光明、壽命和慈悲。在十方無量諸佛中,對我們來說,緣念阿彌陀佛,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所緣境。在這個所緣境當中,只要不局限、不狹隘於某一尊佛,我們就可以漸漸體會到如虛空般無量的心境,讓我們的心不會染著在一切善法功德上面。這是念佛法門必須先建立的知見。

  有了這些觀念之後,每當我們念佛的時候,就會感到非常的歡喜。因為我們知道:我們緣念的是一位聖者、是如來的功德願力,不是緣念自己的五蘊業處、不是緣念在色身的不淨、不是緣念在我們的呼吸,我們不以凡夫色身,做為所緣的業處。這個功德願力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念,若能安住其中的話,是可以得到「近行定」。如果更進一步從中發起菩提心,修學觀照無常、空的真理時,同樣可以證到法性。

共勉

  所以,能對這樣的所緣業處及法門產生好樂,那麼,此時修念佛的心情就會不一樣,不再是一味的要求生西方。當然,要求生西方也是可以,只要透過對阿彌陀佛的信心、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跟歡喜,臨命終時,業感相應就得生淨土。但是,在生之時,也就是尚未臨命終前,我們可以依此法門而得止觀雙運,所以這個法門可說是相當殊勝。因此,希望大家對念佛法門多下點功夫,多用功對大家是有所助益的。